2025年1月8日下午14点,“坐看云起——搜狐文化2024年度阅读沙龙”开幕,15部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于沙龙现场正式揭晓。沙龙以“坐看云起”作为主题,意指在风云变幻的时代,以阅读鉴过往、知未来,获得从容应对变化、深刻思考和明智决策的能力。在“鉴过往”环节,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分享了入选图书《康熙的红票:全球化中的清朝》背后的故事。
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发言
出版行业生态艰难背景下,《康熙的红票》是如何诞生的
《康熙的红票》自去年3月首次面世以来,斩获超20个来自各方媒体、专家学者的奖项。不到一年时间里,《康熙的红票》便经历了6次印刷,销量达到6万册。郑勇表示,这样的成绩或许在90年代并不突出,在今天却已经是凤毛麟角。在线上阅读冲击、盗版猖獗的背景下,坚持做适合深度阅读的纸质书籍,已经带有几分悲壮的意味。在出版行业寒冬背景下,郑勇强调,“一本书或一本好书是专家学者、媒体编辑、出版社、作者共同合力打造的,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缺失,这本书肯定不会是今天的面目,不可能获得大获成功。”
首先,专家学者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许倬云先生、罗新教授等一众学者在第一时间作为联名推荐人,凭借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对书籍的真心喜爱,为这本书打开了知名度。
其次,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。从书籍出版后的3、4月开始,大量媒体发布书评和消息,众多奖项的加持更是让《康熙的红票》迅速进入大众视野,引发广泛关注。媒体在好书的发现、传播和推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再者,编辑与出版社在幕后默默耕耘。这本书的作者是首次出版中文书籍,编辑如同“助产士”一般,与作者在书名等方面反复沟通打磨。最初作者的博士论文专业性强但受众有限,中文版书名改为《康熙的红票:全球化中的清朝》,更加简洁有力且符合大众历史读物的定位。
同时,书籍作者孙立天也基于博士论文,与学术圈同学、出版社编辑反复沟通,一稿一稿地修改,力求追求故事性、人物命运刻画以及叙事节奏等细节,最终呈现出这部佳作。
《康熙的红票》:一本好书的多维魅力
多方努力下,最终呈现的《康熙的红票》究竟是如何打动读者的呢?郑勇给出了他的答案。
材料新颖是一大突出亮点。2019年春拍会上出现的一张康熙1716年发往欧洲的谕令,成为故事的独特切入点,这一素材对非历史专业人士来说十分新鲜,为作品增添了历史悬疑色彩,也引发了诸如传教士使命等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独特的史观视角为历史作品带来了新的生命。《康熙的红票》将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化的叙事背景下,打破了传统传教士研究的固有模式。从全球化视角出发,传教士不再仅仅是传播宗教的角色,而是周旋于清廷与教皇、满汉两界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特殊存在,作者对这一角色的全新辨析令人耳目一新。
新颖的叙事结构,也为《康熙的红票》增添了羽翼。采用小切口的方式,以一张红票切入,进而展开对传教士、权力运作、清朝与西方关系等宏大话题的讲述,将文学笔法与历史研究巧妙结合,兼顾了学术性与通俗性,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。
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 《康熙的红票》
优秀的历史读物:既有专研功底,又有文学笔法
当下的历史出版热,郑勇认为其中有着两个问题。一方面,历史读物数量众多,甚至出现泛滥之势,部分学者对此表示不满;另一方面,许多优秀的历史书籍却被埋没,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推广,着实令人遗憾。
郑勇认为,优质的历史读物应该具备扎实的史学传统训练,严格遵循史学的原则和规范,这是历史读物的根基所在。但同时,也不能被传统所束缚,过度为了吸引市场而走向“戏说”“穿越”等极端方向,这类作品缺乏严谨性,难以称之为真正的历史读物。
他表示,“最好的历史类读物是介于历史家法、传统历史研究之间,同时又不受历史学传统镣铐的束缚,还要考虑到读者市场,既有历史研究的功底,又有文学的笔法叙事,关注人物和细节。”
年度好书纪念合影
出 品 | 搜狐文化
统 筹 | 钱琪瑶
摄 像|Kean、周雨姗、多西、袁立聪
撰 文 | 邓文静
技 术 | 薛惟淼
渠 道 | 袁立聪、张天娇
鸣 谢 | 林肯汽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