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,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浪潮让整个世界改头换面,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。如今的汽车、电子设备、高楼大厦,是以前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。
有人说,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
100年前,有一本名为《新中国》的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嘲笑。这本书写于1910年,那时的中国还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,辛亥革命的炮火也没有正式打响。“新中国”这个词的使用,让很多人想不清楚。
这本书是一本玄幻小说,出于晚清名医之手。鲁迅读完这本书后曾说这位作者在“胡说八道”。谁曾想,一百年后的今天,这些书里描述的想象都已然成为了现实。
构思巧妙的“未来书”
《新中国》这本玄幻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写作,故事的主人公名为“陆云翔”。
1910年的某一天,陆云翔做了一个梦,梦醒之后,整个上海呈现出了一派繁华别致的景象。城市里交通便利,车水马龙,满大街都是地铁、汽车。
道路的两旁是美丽的洋房,随处可见衣着考究的先生、小姐结伴出行。陆云翔往跑马厅那边走,看到了附近新建了一个大剧院,好不热闹!
生活中还提到了陆家嘴,并预测此地将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。书中描述了一座桥,横跨黄埔,直接延伸到对岸的浦东。这座大铁桥如今在现实中也有据可循,就是上海的“浦东大桥”。此外,书中提到的“万国博览会”,如今也是真实的存在,不过我们称之为“世界博览会”。
《新中国》这本书从基础设施、建筑、交通、医疗、科技、工业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。虽然让如今的人们来看,书里的东西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存在,但在100多年以前,这些东西被人们认为是胡言乱语后写下的疯魔文字。
这些宛如天方夜谭的文字,被世人所耻笑。鲁迅这位大文豪读完这本书以后,都直言作者是在“胡说八道”,不过是大梦一场。
《新中国》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情况过于超前,人们无法理解也是正常的。就像让如今的我们来预测100年后的社会图景一样,即便有人能够预测准确,我们也是很难相信的。
晚清名医陆士谔
《新中国》的作者是陆士谔,这是一位业余作家。
1878年,陆士谔在江苏青浦出生,此地也就是如今的上海。陆士谔出生的时候,上海还未全面发展起来。
陆士谔17岁那年,跟着清代名医唐纯斋学习医术。1905年,27岁的陆士谔学成出师,自己到上海开了一家医馆,治病救人,救死扶伤。
在行医之外,陆士谔还有一个写作的爱好。每次病人少的时候,他就喜欢提起笔来写写字。曾有文献这样描述陆士谔:“精于医,负文名”。由此也可看出,陆士谔的文笔还是不错的。
陆士谔写下《新中国》的时候,社会正值内忧外患之际。西方列强不断侵扰,清政府腐败无能,百姓流离失所,四处硝烟频起。社会的黑暗,让人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尘。陆士谔描绘出的景象,是人们心中宛如天堂一般的存在。
在书中,陆士谔明确表示了他所描述的场景是1951年的上海生活图景。那时的上海已经脱离了西方人的控制和侵略,各国之间睦邻友好,到处一片祥和安定之景。
《新中国》书中大量的描述是非常奇特的生活图景,但这些生活图景并非空想而来,而是有据可循。
陆士谔年轻时候在学医之余,还翻看了大量的西方书籍。他随着唐纯斋四处游走、积累经验,途中见识到了不少的西方先进科技。这些游历见闻,正是他日后写出各种奇思妙想的素材积累。
《新中国》这本书,直到今天仍被人们称为是一本“预测”神作。
预言成真,自然有规律运转
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科幻小说也是如此。陆士谔的预言书之所以有成真的一天,归根结底是因为: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预测。
万物运转皆有规律可循,社会发展变化更是如此。陆士谔有着极高的洞察力,再加上他丰富的见闻、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,能够写出《新中国》这样一本书也是正常的。
陆士谔早年游学时就嗅到了一丝气息,他知道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、大调整。这场革命会让整个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中国,绝不会在这场变化中被抛弃。
他也清醒地知道,只要给中国足够的时间,它就不可能一直落后。中华民族能够延续数千年,自然有其强大的历史积淀和精神财富。所有的这些,都将激励中华儿女力争上游,不断前进。除了《新中国》之外,陆士谔创作的《新上海》也是令人拍手称绝的著作。
虽说陆士谔是一位业余作家,在文学界的名气不是很大,但他一生写了上百本著作,有些医学著作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相较于文学成就,陆士谔的医学成就要更高一些。他的医术之高明,被列入“上海十大名医”名录内。
在如今的上海青浦朱家角广场,我们仍可以看到了伫立着陆士谔雕像。雕像上记载的,是陆士谔悬壶济世数十年的伟大事迹。
小结:
如果陆士谔知道自己当年的预言已经成真,想必他会非常高兴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民族,它永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。即便在某个历史阶段里它不小心落后于其他的国家,它也会冲破一切艰难险阻,奋力追赶乃至超越这些国家。
中国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家,而一些奇迹的创造者,都是踏实肯干的华夏子孙。中国人杰地灵,英才辈出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中国会发展的更好。